显示标签为“中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中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9年1月10日星期四

4.0 角度转换——观察自我

截至到目前,文章把探讨的焦点都放在了交易者自身之外的事物:概念、命题、策略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交易者如何对自身之外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总结而展开探讨。另外值得交易者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内容有一个明显的共性:这些内容没有涉及到对思考或行为主体的探讨,也就是没有对参与其中的人和集体进行探讨。



人们对外在事物的取舍判断,涉及到人们如何获得经验,并使用经验的问题。
人们获得经验的第一步首先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人类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发现凡是可以被人类长期观察的对象必然存在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随着观察自然事物的深入和总结,人类渐渐具备了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类在此过程中将获得的经验形成某些定理,进而思维习惯和文化也就逐渐形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在信息变得明确起来。人们面对不确定现象时会感到紧张,只有掌握了这些现象,并有能力使用或改造这些现象,才会消除紧张感。例如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掌握,人类获得确定的因素并可安排劳作和休息,使得社会得以安定长期发展。
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可观察的事物变得庞大和复杂起来。这些可观察的事物包括:

  • 人类不参与也会发生,参与也不会改变的事物(例如春夏秋冬);
  • 人类不参与也会发生,参与后会改变事物发生的状况(例如疏通河道后利于洪水通过);
  • 还有一类人类不参与就不会发生的事物(例如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作为人类独有的一种活动,从本质上看该活动已经脱离了“自然的就是必然的”这一规律。虽然金融交易依托于经济运行,经济运行依托于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依托于自然条件,但是金融交易已经成为了混合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中,人类活动明显成为了主导成分。
这种活动因为远离“必然”形成的条件,因此其中充满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得参与其中的交易者经常感到紧张和焦虑。
交易者如果要减少这种紧张和焦虑,就需要对金融交易这个复杂的综合体中的个人以及集体行为进行细心观察和思考,从他人的感受或经历中吸取实际的经验避免重复性错误。


经过学习和观察他人的经验,交易者接下来需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用以检查自己获得的经验和可能重复的他人重复过的错误,这样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可有效指导自己的交易行为。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3.7 对于“学习”和“思考”的探讨

一个交易策略的制定建立在交易者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只是不同的交易者在这两方面侧重不同,甚至有的交易者过于侧重某一方面,以至于产生了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偏差。

  • 过于侧重学习

任何一个交易者都脱离不了通过学习前人和他人经验这个途径,进而使得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途径和过程使得学习者免不了要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

历史上既成的交易策略数不胜数,如果每一个策略对于具体的个人交易者而言都是“好的策略”,那么现实的交易环境中也就没有多少人处于焦虑和困恼中了。因此当交易者面对他人的总结时,要不断的追问一个问题,这个策略真的是一个“好的策略”吗?如果真的是一个“好的策略”,这个策略适合我吗?如果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策略,我应该使用检验方法去进行验证?

而在实际交易环境中,很少有交易者去验证历史上既成的交易策略,甚至有些交易者在没有任何验证的情况下,就把看到或听到的某个策略当作唯一的标准并加以使用,不过大多数结果都不能获得满意,甚至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 过于侧重思考

有些交易者在具备了一部分与金融交易相关的知识后,接下来几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 “思考”,思考交易策略如何建立,思考如何快速捕捉机会,思考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宜等等。

每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希望得到对自身价值上的认同(或从外界或从自身),这在交易者开发交易策略中也不例外。当“过于侧重思考”的交易者独立开发出一套交易策略时,因为这个策略是交易者独立开发的,同时交易者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已经默然,这使得这样的交易者在策略检验中或者策略实际应用中反而更容易有一种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以至于在检验或实践中漠视某些同策略预期相悖的现象,或者通过某种解释来自我说服以说明该策略依然有效。

交易者需要对“学习”和“思考”这两方面保持平衡的态度加以对待,这样就可以让已经制定好的策略处于“开放”和“严谨”的环境中,有利于该策略进一步完善。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

3.6.2 关于建立交易策略的建议(2)

止于“相对好”的策略

交易者在对“不好的策略”进行剔除后,会剩余一些相对于剔除的策略而留下的好的策略。交易者对于留下的相对好的策略,需要有所取舍,以满足自己的投资要求。不过很多交易者不满足于此,希望找到更好的甚至是“完美”的交易策略。

不过正如本章开始所探讨的那样(详见3.1.1),没有哪一个策略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完美无瑕的策略会让资产扩张起来产生惊人的效果,而在现实的交易环境中没有普遍的看到这样的现象。

追求完美的策略会造成对交易者的伤害。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合情理,不过事实的确如此,原因在于:

  • 当交易者制定了所谓的“完美”的策略后,在利用可选择的多个样本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效果,就会重新修订该策略。而一旦重新修订策略,那么需要重新检验此策略。这样反复下去,可能会形成海量工作,并消耗交易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一旦某个“完美”策略通过了多个样本历史数据的检验开始付诸于实际操作,而接下来发生的现实情况极有可能让该策略在某个时间点失效,此时交易者需要重新修订策略,并检验以符合“完美”的需要。这可能又一次形成海量工作,继续消耗交易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一旦交易者通过艰辛的努力研究出某个“完美”的策略,那么这就意味着交易者时刻都要提醒自己随时可能在将来再耗费同样的艰辛修改此策略。



交易者如果改变对“策略”的苛刻要求,能够接受“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的损失,那么经过检验后的策略不会让交易者时刻处于要修改策略的紧张状态中。

这就是本文所谓的止于“相对好”的策略。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

3.6.1 关于建立交易策略的建议(1)

每一个交易者都希望建立自己的交易策略,因此使得建立的交易策略会因人而异,这些交易策略之间的差别或大或小。例如两个交易者都是基于MACD建立起自己的交易策略,如果二人采取的参数有所差异,那么这种区别就十分微小;而如果一个交易者采用MACD技术分析的交易策略而另一个交易者采用财务指标的基本面分析交易策略,那么这两种交易策略之间的差异就很大了。

因此本文对交易策略的具体内容无法给予详细的论述,只能就整个交易策略建立的出发点和目的做一些探讨。

从“不好的策略”开始思考

所谓“不好的策略”是指当一位交易者对某个具体策略进行选择时,该策略不适合这位交易者。

“好”与“不好”是相对的概念,因交易者不同、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不同会使得同一个策略在不同的交易者之间产生相异的价值判断。

交易者在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时,一般偏向于从“好的策略”这样的角度开始思考,并且在考虑这个目的时,不自觉地希望这个“好的策略”可以“完全”避开各种风险。抱着这样的目的进行思考对于大多数交易者而言是有风险的。本章一开始就探讨了这种策略不具备普遍性,可是大多数交易者在内心深处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一种他人无法掌握的“好的策略”,这使得很多交易者陷入对这种“完全”避开风险的“好的策略”追求中。


一旦交易者陷入对“完全”避开风险的“好的策略”追求,会给交易者带来某些方面的伤害:

  • 策略在某个阶段有效时,交易者会淡化风险控制,这使得交易者在资金的使用上忘记了纪律;
  • 策略在某个阶段失效时,交易者会陷入迷茫,这使得资金慢慢失去安全的屏障;
  • 当策略长时间失效时,交易者会陷入痛苦,这使得理智分析和独立思考消失;
  • 当策略更长时间失效时,交易者为此付出了更多时间的代价。

如果交易者改变制定交易策略的出发点,转而从“不好的策略”开始研究,这个阶段虽然无法获得行动上的主动指引,但是却可以产生另一个效果:让自己意识到在很多种情况下不应该莽撞行事。

从否定方式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交易者可以有效的同“不好”的策略进行隔绝。例如当交易者准备了一部分资金希望从事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在交易者意识的深处已经开始对这项事业给予了一个“长久美好”的愿景。但资金一旦为交易做好准备,某些“策略”不经意间就推送到交易者面前——例如“10日平均价格从下跌转入上升买入,10日平均价格由上升转入下跌卖出”这样的策略。一旦交易者开始觉得该策略有效,那么可投资品种接踵而至的到来,目不暇接。随着交易者不断买入,突然发现自己的资金不够用了,很快被大量交易品种占据,而接下来还在不断涌现。短时间资金的耗尽同“长久美好”的愿景形成反差。一方面交易者会给予当前所交易品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另一方面短期快速行为打乱了长久的计划安排。

当交易者一开始有长远规划时,一旦遇到短期策略,首先要考虑这种策略可能是一个好的策略,但是对于自身的长远计划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策略”,应该避免使用。

这样思考出发点对交易者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例如以下的思考方式:

  • 创出历史新高的股票不要买入(虽然它很诱人,甚至可能将来更诱人)。
  • 创出历史新低的股票不要买入(虽然它很便宜,也许将来会更便宜)。
  • 企业亏损的股票不要买入(虽然市场报道它会扭亏,但毕竟还不是事实)。
  • 企业多年也不分红的股票不要买入(虽然它业绩还不错,但是它不为股东着想)。
  • 价格突破xx日压力线不要买入(虽然价格有所突破,但长期投资的行为不是建立在某一天价格突破的基础上)
  • … …

以上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交易者觉得某些条件对自己的交易产生了约束,但是正是这些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会有效地保护了交易者。

(待续)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

3.5 检验过程范例

以下内容是针对虚拟的公司利多机械进行某种策略检验的范例。

  • 样本:利多机械(虚拟)
  • 交易策略:MACD>0时买入,MACD<0时卖出
  • 样本数据时间段:2017年(限于文章篇幅,范例只采集一年的交易数据,在实际应用中,交易者会采取更长的时间段)
这一期间利多机械的股价波动和MACD变化情况如下图。


其样本数据(数据过多,这里只显示部分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采集后,交易者采用临近收盘时间点MACD数据作为建仓和清仓的依据。数据经过整理后,通过自编的运算规则判断出买入和卖出的时间点,如下图所示:


其中在“操作提醒”一列,通过电子表格软件的计算和判断功能,自动获得交易策略需要操作的时间段。
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运算得出资金在各个阶段综合的变化,用以获得该策略在利多机械这个样本上2017年的投资结果。如下图所示(数据过多,这里只显示部分数据):


在上图中可以看出,交易者可以通过再添加类似于“模拟资金变化”这一字段,跟踪模拟资产变化情况,以了解该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11日星期二

3.4 数据检验的主要工具

策略制定完毕并且取得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后,接下来就是检验策略是否可行的过程。无论是哪种策略,需要检验的都是围绕买入到卖出这一阶段是否有收益而展开(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卖出再买入的阶段,这通常发生在期货交易上)。

如果此时交易者依赖手工计算其交易过程,会产生“计算是否准确”的问题。这是因为当交易者面对大量数据时,免不了发生看错数字、看错小数点、遗漏计算某个阶段以及运算规则使用不恰当等情况。对于大量数据的运算,最妥善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既保证了数据计算的可靠性,又可以适应策略微调时再次快速运算获得结果。

通过计算机检验数据给交易者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对于能够计算大量数据的软件,需要熟练掌握。

个人交易者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一般不会采用数据库这类十分专业的软件,因为这种类型的软件对于个人交易者而言功能过于复杂,而且难以掌握。相应的电子表格软件是最符合个人交易者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例如Excel、Numbers和Calc这些软件都属于电子表格软件。
交易者在使用这类软件时,除了要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需对基本的算数规则以及一些逻辑判断规则熟练掌握,以便对样本数据做出自动化的分析和处理。



例如某个策略:市盈率介于15至25之间且MACD大于0时则买入。这样一句话在电子表格中可能就表达成类似下面的效果:
PE between 15 and 25 AND MACD>0

下面通过一个范例,对检验过程做一番描述。

(待续)

更多文章,请访问“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3.3.3 策略的检验方法(3)

(接上文)

偏向于技术分析的策略

当交易者制订了偏向于技术分析的策略后,同样也面对和“偏向于基本面分析的策略”相类似的问题。只是二者细节上有些不同。

当交易者制定了偏向于技术分析的策略后,第一个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样是,如何方便的把符合条件的样本从历史的数据中找出来。

这里我们假设交易者的策略是:10日平均价格从下跌转入上升买入,10日平均价格由上升转入下跌卖出。

当交易者浏览利多机械(本文虚拟的公司)的相关历史数据时,就会碰到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过程中,有大量的符合该条件的数据,而且该数据出现是没有时间规律的,因此需要一一挑拣投资过程,或者通过严谨的数据运算判读投资过程,这是一项十分精密而复杂的工作,而且其工作量也比较大。



其次,偏向于技术分析的策略也会碰到类似于偏向于基本面分析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需要多少样本进行历史数据检验的问题。

例如将基于技术分析的策略应用于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所有公开交易的股票,那么可能涉及到的基础数据就超过2000万(截至到2018年底),如果进一步对其计算,那么总的数据量是惊人的。将这些数据在放入到策略的规则中去检验,其困难程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虽然这种检验方法最为全面和准确,但是也没有个人会在这方面付出。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2月5日星期三

3.3.2 策略的检验方法(2)

(接上文)

当交易者浏览利多机械(本文虚拟的公司)的相关历史数据时,就会碰到如何比较方便的找出该股票在哪些阶段其市盈率介于15至25之间。由于这种数据一般体现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那么就必须对若干年来的季度、半年和全年的财务报告逐项翻看,这项工作是十分费力和耗时的。在大量的报告中找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后,接下来还需将这些数据同该股票的价格波动进行联系,这又是一项十分耗时费力的工作。

交易者需要着手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进行历史数据检验的样本数量到底该选择多少合适。

样本数量的选择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尽可能选取最多数量的样本;一种是只选择一到两个样本。通过对两种极端状况的利弊描述,交易者可以较好把握适当的工作量。



尽可能多的样本多固然会使交易策略得到历史数据的充分检验,但是其工作量对于个人而言是很难胜任的。想想看,如果独立交易者面对3000多家上市公司若干年的财务报告,这将是一件浩瀚的工作量。即使有毅力将这些报告数据采集完毕加以检验,市场以及很多股票可能又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果样本只选择一到两个,虽然通过历史数据检验会变得十分轻松,只是这种检验结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无法证明策略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待续)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3.3.1 策略的检验方法(1)

很多交易者在制定策略后,很少去进行详尽的历史检验。虽然历史发生的事实无法验证策略在将来使用的准确性,但一个策略制定后,如果在历史已经发生的事实中都无法检验,那么这个策略的出发点极有可能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对于制定好交易策略的交易者来说,其交易策略要么偏向于使用基本面分析,要么偏向于技术分析,能够将二者统合在一套完整策略里的交易者需要全方位的知识结构、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耐心的检验,因此这样的交易者比较少数。

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带来的策略,会给交易者在通过历史数据检验上带来不同的难度。

偏向于基本面分析的策略

当交易者制订了偏向于基本面分析的策略后,交易者需要使用大量样本进行历史数据的检验,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使得大多数交易者不愿意或者不知该如何着手检验。

当交易者用历史数据去检验自己基于基本面分析的交易策略时,第一个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方便的把符合条件的样本从历史的数据中找出来。下面举例说明。

这里我们假设交易者的策略是:市盈率介于15至25之间的股票是值得投资的股票。

(待续)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

3.2不恰当的目标——完美的交易策略(2)

接下来将市场波动同资产波动进行对比描绘成下图,以便进一步观察该策略的效果。


从上面的图形波动对比中我们看到如下的结果:交易者的资产大幅度攀升,以至于资产波动幅度同指数对比中,几乎看不出指数的的波动情况。

当交易者成功研究出一个“可以持续盈利”的交易策略时,其资产的变化是惊人的。其资产在18年左右的时间增长超过了220倍,这是一个极其诱人的成果。但在事实当中,交易者们没有看到周围有这种现象经常发生,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样的策略即使有也不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不禁必须反思把“可以持续盈利”这种事实上很难存在的策略作为交易者制定策略的目的,是否恰当?

至于该把什么样的目的作为制定策略的目的,每个交易者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里我们只是指出当把“可以持续盈利”作为目的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没有普遍性。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

3.1不恰当的目标——完美的交易策略(1)

交易者在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之前,需要考虑最后希望建立的交易策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对于交易者而言是一个显而易见却很少深入思考的内容。

例如:当你询问一个交易者他的交易策略希望达到的目标时,往往回答的内容都是类似于“让自己的资产增值”这样的话语展开。

这句话很让人心动,却也很让人担忧,这是因为这样的语句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变成了一句类似于理想的话语。下面我们根据市场的真实数据,并结合虚拟的例子做一个简要说明。

时间:1999年底。
交易者:甲
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并建立一套交易策略A——目的是让自己的资产增值

根据交易者甲的研究成果,制定的策略会指导交易者具体的交易行为,并让甲的资产增值。如果该策略使得资产发生较大亏损(较小范围的亏损,我们暂且认为策略依然有效)那么就不符合策略的目的也就不会成为交易者甲的研究成果了。

在2000年初交易者甲开始使用这个“成功”的策略,由于其策略是成功的,因此当证券市场处于下跌过程中,交易者甲的资金不会出现较大亏损,同时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交易者甲的资金都应该出现上涨。

从2000年开始实施策略直到2018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下图是上证指数这段时期的波动:


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将策略可使用的较大范围的周期整理如下:

将此期间的投资产生的收益情况整理如下表:

序号
投资起始时间
收益
模拟资金变化
0
1999年底策略研究成功

10,000.00
1
20001月中旬——20016月中旬
≈ 57%
15,700.00
2
20021月下旬——20027月上旬
≈ 24%
19,468.00
3
20031月上旬——20036月中旬
≈ 16%
22,583.00
4
200311月下旬——20044月上旬
≈ 33%
30,035.00
5
20057月下旬——20059月下旬
≈ 19%
35,742.00
6
200512月上旬——200710月中旬
≈ 470%
203,729.00
7
20091月上旬——20098月上旬
≈ 83%
372,824.00
8
20107月下旬——201011月上旬
≈ 24%
462,302.00
9
201212月上旬——20132月中旬
≈ 20%
554,762.00
10
20147月中旬——20156月中旬
≈ 153%
1,403,548.00
11
201510月上旬——201512月下旬
≈ 18%
1,656,187.00
12
20166月下旬——20174月中旬
≈ 13%
1,871,491.00
13
20176月上旬——20181月下旬
≈ 19%
2,227,074.00
由上表可以看出,这样的策略具有惊人的效果。但事实上会是这样吗?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3.0 如何投资金融产品?

如何投资金融产品这样的问题,因人而异会有千百种方式解读和回答。但无论其内容如何,都试图达到类似于如下的结果:


交易者经常把自己如何进行投资的方法称之为“策略”,对于策略的研究和建立,成为了如何投资金融产品的主要内容。

投资策略中经常包含类似如下的内容:



每一个小的策略中包含了:若干个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判断。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逻辑判断的恰当应用成为一个有效策略的基础。

对于概念和逻辑判断,本系列博客已经做了简要描述和探讨,接下来的内容将针对策略展开。

【思考】交易者能否将自己的投资策略清晰地描述出来?描述出来的语句是否符合逻辑表达?

更多内容,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

2.1.8 对“三段论”的初步探讨(二)

交易者平常可能碰到的常见问题之一:在阅读研究报告、新闻、信息时,默认其大前提是正确的,因此也就接受了其结论,根据其结论采取了行动。这其中就可能蕴含了交易风险而自己却并未察觉。

以下是就虚拟利多机械公司,某日给出的分析信息。我们以此为例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做一般性探讨。

近期利多机械公司(本文虚拟的公司)股票持续上升,三季报基本面良好构成股票了上涨动力。

当交易者看到类似的文字时,容易潜移默化的将此句转化成“业绩良好”的股票会让股票价格“持续上升”。现在我们把这句话转化成下面较为明确的A命题表达方式,并使用三段论进行模拟可能的思维过程。

交易者会把上面一句话不自觉地进行某些转换。

利多机械三季报基本面良好 是 近期利多机械公司股票持续上涨的动力。

然后此句话会经过另一无意识的转换(抽掉利多机械一词)变成:

三季报基本面良好 是 近期股票持续上涨的动力。

接下来就展开下面的推论。
富蕴矿石(本文虚拟的公司)三季报基本面 是 好的。
富蕴矿石三季报基本面良好 是 富蕴矿石股票上涨的动力。

按照这样的推论,交易者可能会买入富蕴矿石公司的股票。

实际上此时交易者应该回顾文章对A命题的探讨,此时就可以明确的知道“三季报基本面良好”只是全部动力中的一个罢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当面对另一个可供选择的股票富蕴矿石是否该交易时,就不会单单只从三季报基本面良好这一个条件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了。

不过,即使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思考方式,很多交易者也会放弃,其原因在于接下来找其他让股票上涨原因的工作会让交易者觉得陷入对“不确定”信息的寻找中,而大部分交易者偏向于喜欢接受孤立的“确定”的信息。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

2.1.7 对“三段论”的初步探讨(一)

三段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推论方式,这种推论方式涉及到以下三个内容

  • 大前提
  • 小前提
  • 推论

关于三段论的探讨可以深入到复杂的图表方式,但是在这里我们只是进行一些一般性探讨,如果交易者对三段论的深入内容感兴趣,可专门研究逻辑学的相关知识。

为了了解三段论在日常使用的一些方式,我们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

  • 大前提:牛是食草动物。
  • 小前提:水牛是牛。
  • 推论:水牛是食草动物。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类似的推论方式,对事物进行判断。交易者也会经常使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思考,例如(以下是以虚拟的“利多机械”公司股票为例):

  • 市盈率低的股票是风险小的股票。
  • 利多机械是市盈率低的股票。
  • 利多机械是风险小的股票。

这种推论看起来很合理,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交易者觉得总是频频判断失误,其原因在何处呢?

阅读者深入研究上述两个例子,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却也是很严肃的现象,那就是“大前提”做为命题表明了某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是否符合实际,人们一般不再去深入思考。

这就是前面关于命题讨论中提及的:命题只负责这句话本身是否符合某种规则,至于这个命题是否符合实际不做要求。

【思考】在平常的思考和判断方式中,自己是否不自觉的就接受了“大前提”给出的结论呢?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2.1.6 “是”与“不是”引起的歧义

在四种日常判断(命题)表述中,关于肯定和否定分别使用了“是”和“不是”这两个词。如果对这两个词进一步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比较宽泛,很容易引起歧义。

“是”这个日常使用的词汇如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应该用“=”符号。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则去使用“是”这个词汇,那么除了在数学表达和一些抽象形式的逻辑表达语句之外,“是”这个词汇,基本上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在物质或现实世界中,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一样的)。在很多日常数情况下,“是”这一概念严格来讲应该为“属于”这个概念。

比如:
创业板股票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这句话严格来说应该表述为“创业板股票属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当用“是”这一词汇,连接两个不同概念时,请阅读者时刻谨记,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同一个概念在历史的不同时间点也不能用“=”将二者联系起来。请交易者回顾本系列“1.1.5.2 股票指数样本股的变化与失真”文章提到的道琼斯工业指数那张图:



关于“不是”这一概念,同样去深究的话,日常使用中其背后的含义大多也是“不属于”这样一个概念。“不是”一词不像“是”那样容易歧义,因为当不属于概念成立的时候,不是同样也就成立了。只是大家在日常语言中不深究自己真正的表达意图罢了。

例如:
有些蓝筹股不是沪深300指数指标股。
实际其真实的意思是“有些蓝筹股不属于沪深300指数指标股”。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2.1.5 四种判断(命题)对比



在上述图形中使用了“创业板股票”这个概念的全称和特称,然后对其肯定和否定组成了四个句子,并赋予了可供理解的图形。

在这四组命题当中,有些命题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得出另一个命题,请看下表。

命题类型
可推导出的其他命题类型
例句
A
E
创业板股票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有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创业板股票
I
I
有些创业板股票 创业板50指数指标股。
有些创业板50指数指标股 创业板股票(此句虽不符合平时语言习惯,但还是成立的。)
E
E
创业板股票 不是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 不是 创业板股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O命题不能推导出O命题。例如下面两组句子对比。

第一组句子如下:

有些沪深300指数指标股不是蓝筹股。(原O命题)
有些蓝筹股不是沪深300指数指标股。(推导出的O命题成立)

这两句看起来问题不大,好像可以O命题可以推导出O命题。

第二组句子:

有些创业板股票不是创业板50指数指标股。(原O命题)
有些创业板50指数指标股不是创业板股票。(推导出的O命题不能成立)

从第二组句子当中可以看出O命题是无法推导出O命题的。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1月5日星期一

2.1.4 特称否定

特称肯定语句中,主词是“部分”,述词是“否定”。例如下面的句子:

有些花的颜色不是紫色。
有些鸟不是候鸟。
有些第一中学教师不是优秀教师。
有些交易代码以1开头的交易品种不是国债逆回购品种。



特称否定的语句和特称肯定的语句在日常使用中对人们产生的印象差别不大。因此特称否定的语句就类似于特称肯定的句子那样,作者也很少这么使用,以免听者或阅读者产生对作者能力的怀疑。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

2.1.2 特称肯定

特称肯定指的是两个概念在建立“是”的逻辑关系时,前项概念的覆盖范围是部分(不周延),后项概念的覆盖范围是局部(不周延)。

有些A是C。
A是不周延的,C也是不周延的。


例如以下的句子:

有些松树是弯曲的。
有些鸟是体型很大的。
有些同学是努力的。
有些指标股是蓝筹股。

特称肯定的语句经常见于严谨的文章中,写作者避免使用全称肯定那种强有力的语句,是为了避免一旦有任何一个特例出现,那么全称肯定的语句就无法成立。

例如面对央行向下调整存款准备金一事,全称肯定的语气会表达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给市场带来充裕的资金,市场一定会涨起来”这样的语句。而特称肯定则会用不那么坚定的方式来表达“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给市场带来充裕的资金,市场有可能会涨起来”。

只是特称肯定的语句需要读者进一步思考,而当读者不自觉地抵制独立思考时,那么读者会觉得这些话听起来“模棱两可”没有吸引力。

【思考】当你面临一个信息或新闻时,是希望自己再独立思考一次,还是希望直接看到对方给出的明确观点。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2.1.1 全称肯定

全称肯定指的是两个概念在建立“是”的逻辑关系时,前项概念的覆盖范围是全部(周延),后项概念的覆盖范围是局部(不周延)。

A是C。
A是周延的,C不是周延的。


例如以下的句子:

松树是树。
白马是马。
张三是好人。
指标股是好股票。

全称肯定的语句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句子,因为这种语句说出来可以表达出说话的人坚定的态度。同时听者也喜欢听到这样的语句,因为这样的语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确定”的,不用去思考。大部分人不原意接受“不确定”的语句。

例如,当交易者看到一篇文章,其内容表达了近期股票市场走势很难把握,需要耐心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而另一篇文章,其内容表达了近期市场已经确认了底部,可以放心买入。交易者一般偏向于后者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表达出“确定”的观念;而前者的文章交易者一般会认为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甚至自己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全称肯定的语句虽然让人听起来有坚定的想法和可能因此而引发的具体行动,但是人们应该明确的了解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复杂多变的,在某个时间点用完全“肯定”的态度面对,往往受到伤害,尤其是在金融投资领域更为明显。

想想看,很多交易者经常说的“我一买就跌,我一卖就涨”不恰恰是对全称肯定这种表达方式的否定吗?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2.1 判断的四种形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到大量概念(金融交易方面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人们的日常语言如果只是有概念,则每个人说出来的话,不能被理解。例如:

甲:天。
乙:鸟。

如果有一个旁观者听到这两人的对话,则会一头雾水。当人们把概念和概念进行联系后,才会让他人理解其含义。例如:

甲:天很蓝。
乙:鸟在飞。

这时旁观者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人的谈论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对话中,会经常出现大量判断类的语句,例如“南极的天气是恶劣的”,“这个学校的教育是出众的”,“他是心地善良的”等等。而在金融交易方面的判断语句,比日常生活使用的更为广泛。交易者随便打开一个金融类信息或新闻,判断类的语句比比皆是,甚至标题都充满了判断性。

例如:”白酒类股票将成为下半年的白马股“、”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对股市是利好的“、”这轮市场的下跌是非理性的“等等语句。

交易者一般都是在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行动,但是在做出判断之前,先要对“判断”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上,判断有四种方式:

  • 全称肯定
  • 特称肯定
  • 全称否定
  • 特称否定

接下来的文章会对这些进行一般性描述和探讨。

更多文章,请浏览“中文版目录

4.0 Observing Object Conversion - Observing Self (1)

As of now, the articles focus on the things outside the trader's own: concepts, propositions, strategies, and so on. These contents are ...